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下,**全智能自动驾驶**已从概念走向量产落地。行业通常以SAE分级(L0 - L5)衡量自动驾驶能力,其中L3及以上可被视为“全智能自动驾驶”核心区间(系统承担主要驾驶任务,人类干预需求降低)。本文聚焦全球市场主流车型,拆解技术路径与差异化竞争力,为用户购车与技术认知提供参考。
作为自动驾驶“纯视觉派”代表,特斯拉依托**800万像素摄像头+FSD芯片**构建感知体系,摒弃激光雷达的轻量化方案引发行业争议却持续迭代。其FSD功能覆盖自动变道、导航辅助驾驶(NOA)、自动泊车,更通过“影子模式”采集全球路况数据,实现算法快速进化。2024年迭代的AI大模型让决策逻辑更接近人类,城市道路识别复杂场景(如横穿行人、异形车)的应对精度显著提升,但依赖视觉在极端天气(强逆光、暴雨)下仍存挑战。
小鹏汽车以“重感知”路线锚定全场景覆盖,G9搭载**双Orin - X芯片(总算力508TOPS)+ 2个激光雷达+ 12个摄像头+ 5个毫米波雷达**,硬件冗余度行业领先。XNGP已实现高速、城市、泊车全链路贯通:高速场景支持200km/h以内自动超车避障;城市道路能应对无保护左转、环岛穿行等中国特色复杂路况;停车场记忆泊车可跨楼层完成路径规划。其“场景化OTA”机制让功能持续生长,2024年推出的“AI代驾”更支持车辆自主穿街走巷到用户指定点位接驾。
蔚来以“服务化”重构自动驾驶生态,NAD系统基于**激光雷达(1550nm波长,更远探测距)+ 4颗Orin芯片(总算力1016TOPS)+ 超感传感器阵列**,主打“安全冗余”与“订阅制体验”。高速NOP(导航辅助驾驶)已实现全国高速/快速路覆盖,城市NAD则聚焦核心城区场景,通过高精地图与实时感知融合,解决施工路段、临时交通管制等动态难题。用户可选择“按月订阅NAD服务”,降低高端智能驾驶的使用门槛,2024年新增的“远程召唤代客泊车”让车辆能自主从地库行驶至商场门口,服务属性持续强化。
瞄准家庭用户的理想汽车,AD Max系统以**激光雷达+Orin - X芯片+ 800万像素摄像头**为核心,侧重“全场景安全与易用性”。高速NOA支持复杂匝道自动切换、大货车主动避让;城市道路重点优化“儿童横穿、外卖电动车加塞”等中国家庭高频场景;“全时主动安全”功能在非辅助驾驶状态下也能自动预警鬼探头、盲区碰撞。2024年OTA推出“跨楼层记忆泊车+全域转向灯控制”,让老人、儿童用车时的安全边界进一步拓宽,精准击中家庭用户“技术为安全服务”的核心诉求。
极氪联合Mobileye打造的ZAD系统,采用**EyeQ6H芯片+ 激光雷达+ 环绕视觉方案**,走“全球化技术适配”路线。其高速领航辅助已覆盖国内主要高速路网,特色在于“欧洲路况逻辑移植”——面对环岛、窄路会车等场景,决策风格更保守安全;城市场景聚焦“夜间低光识别”与“异形障碍物检测”,2024年上线的“代客泊出”功能,让车辆在狭窄车位(邻车侵占30%空间)也能自主规划脱困路径,兼顾性能与用户实际停车痛点。
比亚迪以“普惠智能”为方向,DiPilot 4.0在汉EV上实现**激光雷达(后装可选)+ 英伟达Orin芯片+ 比亚迪自研BEV感知算法**的组合。基础版覆盖ACC、LCC等L2+功能,高阶版通过激光雷达升级,城市道路可识别施工锥桶、逆向非机动车;“云辇 - X”底盘系统与DiPilot深度联动,高速过弯时自动调整悬架硬度与动力输出,让智能驾驶从“安全辅助”延伸至“体验增强”。2024年比亚迪开放“智能驾驶数据众包”,车主行驶数据反哺算法,加速区域化场景(如城中村、山区道路)的功能落地。
当前全智能自动驾驶赛道呈现三大趋势:其一,**技术路线分化**(纯视觉、激光雷达+多传感器、车路协同)持续,特斯拉“数据驱动”VS 中国品牌“硬件冗余+场景定制”各成体系;其二,**用户付费习惯养成**,订阅制(蔚来NAD)、按次付费(部分品牌城市NGP)等模式崛起,降低尝鲜门槛;其三,**法规与基建协同**,国内“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法规”落地(如深圳L3级责任划分细则),雄安、苏州等车路协同示范区加速基建,推动技术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跃迁。
消费者选择时需锚定自身场景:高频高速通勤选“成熟NOA车型”,城市复杂路段优先“重感知+本土化算法”车型,预算有限则关注“可OTA升级的L2+潜力股”。全智能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,从来不是替代人类,而是用技术冗余构筑出行安全网,让驾驶从“体力消耗”进化为“脑力享受”。